金融号
  • 金融头条
  • 金融监管
  • 金融智库
  • 财经
  • 银行
  • 中小银行
  • 金融办
  • 曝光台
  • 文化

金融APP

登录 / 注册
退出登录
中国金融网络领袖
CHINA FINANCE NET 中国金融网
  • 首页
  • 焦点 · 分析
  • 央行
  • 金管总局
  • 证监会
  • 大型银行
  • 股份制银行
  • 金融处罚
  • 城商行
  • 农商行
  • 村镇银行
  • 金融科技
  • 金融研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华晨破产重整警示勿患“合资依赖症”

来源: 经济日报  2020-11-24 08:59:13

关注金融网
  • 微博
  • QQ
  • 微信
  • 2020-7-31-北京西二环-金融街-10.jpg

           图片来源:微摄

      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日前公布民事裁定书称,受理债权人格致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重整申请,这标志着华晨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该消息发布后,旗下上市公司股票大涨,并引发债权人和公众强烈质疑,证监会当即宣布对其展开调查。

      华晨集团是辽宁省属重点国有企业,其产业地位和影响力毋庸置疑。公开信息显示,目前集团拥有员工4.7万人,资产总额超过1900亿元,直接或间接控股、参股四家上市公司,并通过旗下上市公司华晨中国与宝马合资成立华晨宝马公司,有中华、金杯、华颂3个自主品牌和华晨宝马、华晨雷诺两个合资品牌。2018年,华晨集团营收突破2000亿元,利税达到359.7亿元,成为辽宁省第一个年销售额达两千亿级的省属企业。

      如此重量级企业,首次债券违约后不到1个月时间就制造了这么一出破产重整的大型“翻车”事故,多少有些令人唏嘘。更吊诡的是,在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之前,华晨集团出让了旗下华晨中国、申华控股优质资产股权,并将申华控股的注册地从上海改到辽宁。是否有钱不还急着破产?是否涉嫌恶意“逃废债”?上市公司股票为何在公布破产重整后大涨?面对债权人和公众的这些质疑,不仅需要华晨集团开诚布公,自证清白,更有待监管部门深入调查,还公众真相。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华晨集团遭遇债务危机、频繁爆雷,并非毫无征兆。要知道,长期以来,华晨集团的利润主要依赖华晨中国旗下合资公司华晨宝马,而自主品牌早已羸弱不堪,在市场上几乎无存在感。

      华晨究竟有多依赖宝马?有一系列数字为证。2019年,华晨集团营收1811.30亿元,其中华晨宝马营收就高达1694.41亿元,占比九成以上;华晨中国利润为67.62亿元,其中华晨宝马就贡献了76.26亿元。这意味着,没有华晨宝马的输血,华晨的自主品牌实际上是大写的亏损。

      如果进一步查阅财报,还会发现,在2015年至2019年这几年间,华晨宝马累计为华晨中国贡献的利润高达269.2亿元,剔除这部分利润后,华晨的自主品牌累计亏损34.84亿元。这两个差异巨大的数字之间,还有多少没有捅破的窟窿?若没有华晨宝马输血,不少人士指出,华晨集团恐怕早就破产清算了,而不是现在的破产重整。

      问题更在于,华晨宝马对集团输血不可能永远持续。随着国家放开汽车产业外资股比限制,宝马基于对中国市场的良好预期,依靠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优势,以36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华晨宝马25%的股份。到2022年,华晨中国持有华晨宝马的股份将从50%降至25%,这同时也意味着,其从华晨宝马获取的利润将会大大缩水。

      与吉利、长城等很多民营车企相比,其实华晨集团起家做自主品牌并不晚。华晨集团的前身可追溯到1949年成立的国营东北公路总局汽车修造厂。早在1959年,更名后的沈阳汽车制造厂就试制成功五台“巨龙”牌载货汽车。还是在上个世纪,华晨瞅准中国逐渐起飞的轻型客车市场,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成功打造出了“金杯”商用车品牌,市场保有量曾高达百万辆。彼时,华晨还通过海外的研发机构,创立了中华牌轿车,与一汽红旗成为当时中国少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

      然而在本世纪初的汽车合资大潮中,华晨集团逐渐迷失了自我。尤其是傍上宝马这个“大款”后,华晨集团更是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动力。偶尔推出一款新车,也是东拼西凑:底盘是保时捷调校,造型、内外饰用意大利的,发动机和宝马合作,还美其名曰,“三大资源一整合,自然出好车”。自主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产品和设计实力不济,市场趋势把握不准,乃至过于押宝债券金融市场,这都为华晨今天的爆雷埋下祸根,值得深刻反思。

      “没有自主的关键核心技术,卖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汽车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和市场化竞争很强的产业,此次华晨集团破产重整,再一次凸显企业科技自立自强必要性。由于关键核心技术本身具有根植性,再加上跨国公司基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考量,“市场”不仅换不来“关键核心技术”,还会让自己患上合资依赖症,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最终深陷危机。而要走出危机,从破产重整到真正重振,华晨就必须向华为学习,坚定科技自立自强信念和行动,奋力创新。否则,政策倾斜也好,金融输血也罢,到头来还是免不了破产清算。(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载 中国金融网APP 查看

    相关新闻
    • 华晨集团宣布破产重整后被立案调查

      2020年11月23日10时12分
    •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网信证券破产重整答记者问

      2021年07月16日17时51分
    •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审理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2024年12月31日19时53分
    • 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等事项监管指引

      2022年04月01日15时06分
    • 上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等事项指引

      2022年04月01日14时37分
    • 银保监会原则同意包商银行进入破产程序

      2020年11月24日09时02分
    友情链接
    • 银行网
    • 中国金融网
    • 金融号
    • 微摄
    • 国家摄影
    • 简介
    • 投稿启示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品牌联盟
    • 编辑部:zjw@financeun.com
    • 媒体合作:774353721@qq.com
    • 机构合作部:1760607283@qq.com

    京ICP备07028173号 -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7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0983

    Copyright © 2002-2024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

    ----------------------- 底部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