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数字人民币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作用。
中国银行召开运营碳中和工作视频动员会,在全集团正式启动中国银行运营碳中和各项工作。中国银行总行、境内外分行、各综合经营公司等约110个部门和机构参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纲领性文件,提出实施路径和阶段目标。绿色金融是推进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本期邀请4位专家围绕“双碳”目标下金融业如何助力绿色转型进行探讨。
中国光大银行与上海环交所通过视频“云签约”形式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光大银行行长付万军,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周小全,上海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见证签约;光大银行副行长曲亮,上海环交所总经理刘杰代表双方签约。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宣布,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的进一步扩容,也意味着金融支持绿色转型再添有力抓手。
近日,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为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支持机构,未来将基于监管机构要求和TCFD信息披露框架建议,不断提升环境与气候相关信息披露质量。
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广阔的蓝莓产业园内,一片繁忙景象,张家楼镇的村民们正赶在寒冬来临之际,给蓝莓追施肥料,冬季施肥不仅能够帮助蓝莓越冬,还能提高来年果实的产量和品质。而今年青岛沃林蓝莓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再也不用为购买肥料的资金发愁了,兴业银行创新推出的林权抵押贷“雪中送炭”解决了大难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是关键,金融支持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者日前从兴业银行获悉,该行统筹能源安全保障和绿色转型发展,加大对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今年前三季度绿色贷款增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增量2.5倍,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余额612亿元,较年初增长55%。
近年来,我国绿色贷款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率平均水平。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海洋产业是重点支柱产业之一。威海市商业银行立足区域产业特点,围绕蓝色经济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条,不断加大信贷供给,持续创新服务模式,全力助推蓝色经济发展,持续打造蓝色金融品牌。
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设立碳减排金融支持工具的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当前,绿色转型发展日益受到各方关注。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做出诸多努力和探索,尤其是近年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助推相关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聚焦绿色金融,展示经验做法,探讨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