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市场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30·60目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碳市场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但还面临政策不完善、金融化程度低、碳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推动碳金融市场全面规范发展,既要夯实产业基础和现货市场,也要构建和完善碳金融制度体系。在健全政策框架和风险防控机制的基础上,未来可适当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与产品服务创新。
弹性增强,是2020年人民币汇率运行的显著特点之一。这一年,人民币汇率呈现出先贬后升的走势,经受住了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冲击考验。2020年年初,我国最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弱,5月底曾一度跌至近12年来的低位。而后,随着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经济社会全面恢复,人民币汇率又走出一波升值行情。至2020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逐渐平稳,在6.5附近波动。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近日召开的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再次强调。金融业专家学者表示,这将进一步打消市场对于货币政策“转向”的疑虑,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受访的专家同时建议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目前,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总体良好,整体符合监管要求,但仍面临较大的资本压力。业内人士表示,银行资本金补充可分为内源性、外源性两大渠道,其中,内源性渠道主要是每年的留存收益以及部分的超额拨备,外源性渠道则主要有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发行可转债、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
金融管理部门近日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银行机构分档设置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比“两条红线”。前者从40%到12.5%不等,后者从32.5%到7.5%不等。
金融监管职责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是金融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演进,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日益完善,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分工格局逐步清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协调机制也经历了从无到有探索建立的过程。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作为基础性制度建设,开启了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新格局的重要一步。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秉持明确职责、协调合作的理念,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为目标,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自2020年初建立以来,围绕金融体系核心任务开展工作,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调的力度及有效性增强,协调理念植入金融工作各环节,地方金融监管的薄弱部分正在改善,运行情况总体符合预期目标。下一步,协调机制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把握好中央和地方在金融监管中的履职边界,促发展与防风险并重,提升中央金融政策在地方落地执行的效率,加强信息共享,强化对新兴金融业务的监管合作,提高金融风险认识水平,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共同做好金融政策的落地见效。
近日,“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对外征求意见,受到行业广泛关注。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一个全新的金融牌照,相关配套制度正亟需完善。目前,银保监会已批准设立2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与2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其中1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与1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已宣布开业。行业期待销售管理办法尽快出台,这是下一步更规范地开展实际业务的客观需要。
企业贷款利率更低了、数字信贷让抵押物依赖减少了、个人居家也能办理银行业务了、支付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了……2020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创新的步伐也在持续加快,金融服务质效大幅提高。
2020年是我国资本市场创立30周年,也是试点注册制改革第二年。这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我国资本市场保持稳健运行,市场韧性不断增强。
金融管理部门两次约谈蚂蚁集团,这是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要求,督促指导蚂蚁集团依法规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的应时之举、应需之举,反映出金融管理部门反对金融科技垄断、维护良好金融市场秩序的决心。
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公告,将存量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转换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2020年3月1日至8月31日,借款人可决定贷款利率“换锚”为LPR(浮动利率)还是转为固定利率。而8月25日起,多家银行对符合条件且尚未办理定价基准转换的个人住房贷款进行了批量转换,统一调整为LPR定价。对转换结果有异议的,可于2020年12月31日(含)前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转回或与贷款经办行协商处理。并且已有银行明确,撤销操作仅能办理一次。
制定出台《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历经了“十年磨一剑”,既是我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使然,也是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责任所在。只有把防控安全风险的篱笆扎得更密更牢,才能更好地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