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最新外汇储备规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278亿美元,较4月末上升81亿美元,升幅为0.26%。这也是外汇储备连续第25个月保持在3.1万亿美元之上。
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增强敢贷的信心;强化正向激励和评估考核,激发愿贷的动力;做好资金保障和渠道建设,夯实能贷的基础;推动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提升会贷的水平……近日,央行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提出一条条有针对性、实打实的举措,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助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创业、稳经济增长。
近一段时间,由于疫情多点散发,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部分行业和群体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对政策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近期,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六个方面33项具体政策。其中货币金融政策主要是5项,还有其他配合性政策11项。目前,一揽子货币金融政策按照“稳存量、扩增量、降成本、促开放”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引导,发挥市场作用,及时精准惠及受困的群体和重点领域,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事关国计民生。为缓解化肥连续性生产、季节性使用的供需矛盾,自2004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化肥商业储备制度(原名“淡储”制度),多年以来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今年国际地缘政治紧张和世纪疫情交织、全球性化肥短缺的大背景下,国际市场尿素价格大幅上涨,国内价格相对平稳,其背后是国家化肥商业储备发挥了良好的“蓄水池”作用,有效调节市场供需,助力行业保供稳价。
当地时间5月31日,美国总统拜登与财政部长耶伦、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等人在白宫会晤,重点讨论通货膨胀问题。当天会前,拜登对外表示尊重“美联储的独立性”。会后,耶伦在接受采访时承认,她去年预测“通胀上行不会造成持续性问题”的判断是错误的,美国经济已经受到巨大冲击。有美国媒体认为,拜登政府面对通胀难题焦头烂额,处理通胀极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拜登的表态是在将责任转嫁给美联储。此举警示,国际社会需要对美国可能无法有效应对通胀、出现经济衰退的局面有所准备。
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既需要用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也需要政府适当干预、扶持,“两只手”有效结合促进小微企业融资。一方面,建立激励约束相容的机制,夯实服务小微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转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小微企业。
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有利于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而具体实施方式则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强调,要优化完善存量资产盘活方式,并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兼并重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人民币成为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以来首次“体检”便传出好消息,权重不降反升,再次说明了人民币近几年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复杂和疫情等诸多考验,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国际地位迈上新台阶。
受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影响,全球跨境资金流动出现较大变化,有的经济体出现了大规模资本外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今年前4个月,我国银行结售汇和涉外收支均保持顺差,“双顺差”表明跨境资金延续了净流入态势,也说明我国外汇市场有基础有条件适应外部环境调整变化。
央行仍可运用多种增量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我国货币政策应更加积极有为、主动发力,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同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加强协调联动、共同施策。
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应分别回归间接融资和风险保障的业务本源,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中小城市银行要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同时,银行保险机构既应加快推进社保卡金融服务、适老化网点改造等,也要坚持自主创新理念,提升服务智慧城市的自有知识产权。
近期,一系列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频频发力,从助企纾困、稳产业链供应链,到促消费和投资,都体现出增量加码的特点。我国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一揽子针对性强、有力有效的举措为稳住经济大盘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