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有一家当时最小的“国家银行”,它被挑在了红军的肩上,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和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守护着红色金融的“火种”,保障了红军的物资供给。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位于甘肃南梁,由于当地地势奇险,可作为安全隐蔽的后方基地。为活跃经济和商品贸易,根据地建立后就办起了集市,并先后发行流通两种货币,“招百商而不纳税,不设关卡不盘查”,公买公卖、群众优先。方便了群众的同时,红军的后勤补给也得以解决。
金融是社会经济的血液。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转战到四川北部的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开拓了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4日,川陕省工农银行在通江成立,为保流通,制造并发行了苏维埃货币,同时实行对工农的低息和无息借贷发展经济。而当时川陕苏维埃政府实行的财税金融制度也为苏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
20世纪初,各派军阀连年混战,对农民横征暴敛。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人民更是面临沉重的苛捐杂税,那时的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的境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人民委员部设立了内设机构——税务局,它的设立对减除人民负担、支持革命战争和苏维埃政权建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932年3月,中华钨矿公司在江西于都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国有营利性企业。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唯一重工业,钨矿的开采增加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财政收入,有力地支援了革命。
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事业的基石,成为了红色政权建立的第一个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苏维埃政权银行,有效推动了根据地经济建设发展,巩固了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湖北省阳新县龙港镇,地处湘鄂赣边界,风景秀丽物产丰饶。1930年,彭德怀率红五军二、四纵队进抵龙港,兵工厂、被服厂、红军后方医院等相继创办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当时的龙港一度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支点。
上个世纪30年代初,随着闽西各地信贷机构的逐步建立。中共闽西特委在总结了它们的建设经验后,决定组建闽西工农银行,并于1930年11月7日正式营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革命根据地成立的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在闽西苏维埃政府的直接领导下,闽西工农银行统一发行货币,调剂金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等人领导创建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没有红色金融事业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他们大胆摸索,开辟了秘密贸易通道,发行了红色政权的第一只银行股票等等,进行了多项金融和贸易领域的创新。
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的东固畲族乡,曾经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西南最早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在这块红土地上诞生了一家以服务普通民众为目的的银行,它发行了苏区的第一张纸币、开展货币兑换等金融活动,为根据地经济发展和中央苏区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出身农民、熟悉农民又曾负责农民运动的毛泽东深知,要想动员农民革命,就要满足他们对于土地的渴望,毛泽东在建立根据地的同时在井冈山开展了土地斗争。1928年底,《井冈山土地法》颁布实施,第一次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拥有分配土地的权利。
1928年5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立了湘赣边界红色政权。在根据地建设进入鼎盛时期的同时,井冈山所处的湘赣边界却面临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不仅枪支弹药无法补给,像食盐、医药、布匹等军民生活必需品也无从购入。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红色政权开始制造自己的货币,井冈山“工”字银元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