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政策将渐次落地。《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多部门正密集谋划一揽子金融防风险新举措。其中,针对六类金融机构、中小银行风险等一批监管补短板政策酝酿出台。此外,针对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的整治也将持续升级,全国统一的金融风险监控平台正在加快建设中。
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较好地应对了各种挑战,主要业务平稳增长,不少指标好于预期,部分银行甚至交出了近五年最好的成绩单。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应居安思危,采取切实措施应对内外部挑战。
9月1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这意味着,具备相应资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登记后即可自主汇入资金开展符合规定的证券投资,其投资便利性将大幅提升。
对于降准之后的货币操作,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考虑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全球降息潮来临等因素,数量型工具使用可能还不够,接下来可能还需要动用价格型工具。下一步,央行可能通过降低MLF利率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行,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稳定市场信心。
上半年,上市银行保持了稳健的盈利能力,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共实现归母净利润6003.63亿元,同比增长4.75%;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平均增速为10.36%。上半年,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同比提升20.3%。在不良认定标准趋严、部分银行加大核销力度及“以丰补歉”等策略的作用下,行业减值损失进一步加大,使得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同比趋平。
2019年8月份,“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见图1)为46.1,较上月上升0.2个点。
在监管层严格落实不良贷款分类标准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依然保持了平稳。其中,多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出现下降,潜在风险指标——“关注类贷款”占比也呈下降趋势。多家商业银行将从优化信贷结构、加强潜在风险管控、加大对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优化授信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实现风险管理和支持实体经济有机结合。
上市银行2019年度半年报已陆续公布。据Wind数据显示,工、农、中、建、交、邮储6家国有银行6月末贷款余额较去年底增加4.11万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
在机遇和挑战中,2019年上半年银行业整体经营业绩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展望下半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风险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银行业面临盈利增速持续放缓、资产质量承压等多重挑战。面对并不轻松的经营环境,商业银行需要补齐自身发展短板,练好“内功”,在提升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资本补充工具创新、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表现尤其值得关注。
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召开《资产管理行业未来市场格局与业务模式研究》报告发布会,课题组副组长、泰康集团首席投资官段国圣在会上表示,外资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是当前资产管理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形势,即使放开外资资管机构准入,中国本土资管机构也会有很大机会。
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明显进入了新一轮的动荡调整阶段。贸易摩擦、投资限制、技术壁垒、金融博弈乱象丛生,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形容并不为过。
8月21日消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2019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在北京、香港两地连线举行。邮储银行董事长张金良,副行长张学文,监事长陈跃军,副行长姚红、曲家文、徐学明、邵智宝以及董事会秘书杜春野出席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