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最新金融数据,其中居民存款下降引发了广泛关注。数据显示,2月份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少增284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0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840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0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924亿元。可以看出,住户存款也就是居民存款出现了明显下降。
3月16日,央行实施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同时,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1000亿元。不过,此次1年期MLF操作利率仍为3.15%,与前次操作相同。
16日,定向降准措施正式实施,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在妥善应对疫情冲击与经济短期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如何确保资金流向中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领域?货币政策还有哪些操作空间?这些问题引起市场普遍关注。
当地时间3月15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0至0.25%。美联储表示,将和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等五大央行联手,通过降息稳定金融市场,以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打击美国经济。
超预期投放1.7万亿元流动性,设立3000亿元低成本战“疫”专项再贷款,利率水平“接力式”下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针对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的经济特征和市场状况,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早响应、快行动,注重引导预期,全力支持疫情防控。
3月16日,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落地。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除了能有效增加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每年还可直接降低相关银行付息成本约85亿元。在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这也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同时,市场普遍预期,利率水平下行仍有空间,央行本周进一步将MLF操作利率下调5个至10个基点的可能性较大。
疫情发生以来,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了冲击,金融如何支持受影响的企业依然是备受市场关注的话题。3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发放进展、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落实情况、后续银行将从哪些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央行贷款利率将如何调整等问题,央行、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一一回应。
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8%,增速较上月末明显上升;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7%,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增长明显。专家表示,2月市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增速合理,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优化,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今年经济增速目标的影响引发深入讨论。其中,有观点建议下调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对此,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清华大学ACCEPT研究员冯煦明的观点是,既无必要下调,也不宜下调,在国内疫情未来不出现严重反复的情况下,仍应坚持和努力实现6%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他分析指出,辅以适度的逆周期调节政策,今年全年实现6%左右的增速是完全有可能的。目前我国实施逆周期调控的工具和空间较为充足,具备加大周期调节力度的可行性。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均存在重大短板,逆周期调控有实实在在的现实需求和发力点,只要规划执行得当,不会产生后遗症。
3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数据显示,当月CPI同比上涨5.2%,较1月份的5.4%回落0.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5%,同比由上涨0.1%转为下降0.4%。
由于沙特阿拉伯发起价格战导致国际油价重挫两成以上,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扩散,纽约股市9日开盘出现暴跌,随后跌幅达到7%上限,触发熔断机制。纽约股市三大指数当日跌幅均超过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金融系统服务效率明显提升。大小额支付系统持续运转,支付体系开辟了“绿色通道”,跨境支付“特殊通道”迅速打通,外汇服务跑出“加速度”。资金流畅通,确保了疫情防控资金迅速到位,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同时,“无接触”式非现金支付,既便利了公众生活,也减少了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