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 金融头条
  • 金融监管
  • 金融智库
  • 财经
  • 银行
  • 中小银行
  • 金融办
  • 曝光台
  • 文化

金融APP

登录 / 注册
退出登录
中国金融网络领袖
CHINA FINANCE NET 中国金融网
  • 首页
  • 焦点 · 分析
  • 央行
  • 银保监会
  • 证监会
  • 大型银行
  • 股份制银行
  • 外资银行
  • 城商行
  • 农商行
  • 村镇银行
  • 金融科技
  • 金融研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中行董事长刘连舸出席中国国际金融学会青年论坛并发表演讲

来源: 中国银行  2021-05-17 11:41:16

关注金融网
  • 微博
  • QQ
  • 微信
  • 5月14日,中国国际金融学会青年论坛在厦门大学举办。中国银行董事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刘连舸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数字经济与全球复苏新动能》的开幕演讲。

    刘连舸表示,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复苏的引擎。一方面,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步伐加快,数据经济正催生大量新产业形态;另一方面,数字消费释放巨大潜力,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前景广阔,数字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驱动力量。当前,国别之间的数字鸿沟日益加深,跨境数据流动不充分、不平衡,数字经济带来新的安全隐患,这对数字经济发展构成一定挑战。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技术发展;二是要加快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赋能潜力;三是要加快完善配套治理体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刘连舸指出,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国际金融研究提出三个新方向:一是探讨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金融对数字经济的支持作用,二是分析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国际金融体系的效率,三是研判数字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及管控措施。

    本次论坛主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金融理论探索”。厦门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建发现场致欢迎辞,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沃伦•贝利发表了视频演讲。

    此外,学界、业界专家学者就“国际金融理论前沿”这一话题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厦门大学主办,中国银行研究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承办,邀请高等院校、智库等机构的200余位嘉宾参会,包括从事国际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的40多位青年学者。


    附: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演讲全文

    数字经济与全球复苏新动能

    ——兼析对数字经济时代国际金融问题的思考
    中国银行董事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 刘连舸
    (2021年5月14日•厦门)


    尊敬的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来到美丽的厦门大学,参加中国国际金融学会青年论坛。2009年,我在进出口银行工作期间,就曾与朱民院长、李扬理事长一起参加中国国际金融学会青年论坛。今天再次参加,倍感亲切。首先,我代表中国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对各位嘉宾和学者的莅临表示衷心感谢!也借此机会,向厦门大学百年华诞表示热烈祝贺!

    今天我简要谈一谈对全球经济的一些观察。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困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的蔓延及多种因素交织,全球经济面临的环境错综复杂。在美国经济刺激政策和中国率先复苏的带动下,全球经济正逐步走出低谷。但当前印度、东南亚等地区疫情突然加剧,病毒加速变异,全球形势充满不确定性,迫切需要从理论思考和实践发展方面对全球复苏问题进行研判。值得关注的问题很多,我仅围绕数字经济发展与全球复苏新动能,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一、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复苏的引擎

    2020年,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全球主要电子商务企业交易额逆势增长超过两成,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产业突飞猛进。研究显示,到2025年,全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有望达到 58.2%,不同口径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同,但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是肯定的。中国作为数字经济领先者之一,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升至38.6%,成为推动经济率先复苏的重要力量。疫情使人们对数字时代、数字化有了新的认识,数字化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带来全新的影响。

    数字经济对全球复苏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供求两端找到理论解释。从供给端看,数字经济从三个方面深刻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第一,数据已经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相比,数据具有许多独特属性,如总量趋于无限、流动性强、边际成本低、规模效应明显等。数据的边界是无穷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数据的价值充分显现。数据与技术的深度结合,最大的功能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系统性变革。近年来,各国普遍将数据作为基础性资源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去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将数据列为与劳动力、资本、土地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今年两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列入了数字经济的章节,数据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国策层面。

    第二,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步伐加快。数字技术可以为传统制造和服务部门赋能,通过升级传统业态,大幅提升产出效率。当前汽车行业、能源供应等传统部门已率先迈向数字化。在疫情的影响下,去年以来,以在线娱乐、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服务业新模式加速发展,以电动汽车、智能装备为代表的制造业加快成长。银行业同样在经历深刻的数字化转型,经营理念和组织架构发生革命性变化,各大银行都在加大科技研发、数字场景生态建设,以充分满足客户触达和客户体验需求。

    第三,数据经济正催生大量新产业形态。数字要素投入与数字技术手段相结合,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底层技术和互联网、5G等硬件设施基础上,衍生出精准营销、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大量应用场景,有力推动了资本、技术与劳动力协同,极大拓展了市场边界。

    从需求端看,数字经济同时在三大需求领域推动市场变革。

    第一,数字消费释放巨大潜力。数字经济提供的线上消费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数字化的产品服务培育出新的消费习惯和市场。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在线零售额快速增长,占社会零售总额比重从2019年的16%提高至2020年的19%,充分展现了数字经济为消费市场带来的新动力。消费数字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每个人都必然要接受这种新业态、新模式。

    第二,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前景广阔。当前,基于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新基建”广受关注。扩大“新基建”投资既是应对经济衰退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截至2020年末,131个国家和地区的412家运营商启动了5G基站投资建设,主要国家在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纷纷加强规划和资源投入,抢占发展先机。

    第三,数字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驱动力量。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与国际贸易融合渗透不断深化,传统贸易数字化、线上化发展加快。数字贸易在为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市场提供机会的同时,正在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深远变革。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数字服务贸易规模接近3.2万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比重上升至52%,占全部贸易比重上升至12.9%。

    二、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目前来看,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国别之间的数字鸿沟日益加深。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2019年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6.6%,发展中国家互联网普及率为47%,欠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9.1%,全球近一半人口没有接触过互联网。部分国家实施数字核心技术封锁和国际标准垄断,导致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其数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拉大。不断扩大的数字鸿沟严重阻碍了数字经济规模效应的最大化。

    第二,跨境数据流动不充分、不平衡。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与货物跨境流动相比,数据的全球流动还不够充分,2019年跨洲数据流动仅占全球数据流动量的34.1%。同时,跨境数据流动导致部分数据流出国产生安全顾虑,限制跨境数据流动的政策增多,人为降低了数据流动性,制约了数据要素作用的发挥。

    第三,数字经济带来新的安全隐患。随着数字平台逐步积累海量数据,数据滥用、隐私泄露等问题凸显。过去两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均超过3,900起。数据硬件被攻击、被入侵的后果十分严重,前几天美国能源系统遭受严重入侵勒索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由于数据平台具有天然的规模经济和先发优势,数字平台崛起容易形成“一家独大”“赢者通吃”,大型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问题日益严峻,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治理问题。此外,当前中国金融系统存在的一个很大的数字安全隐患就是对外部交易系统(SWIFT)和运算系统(IBM主机)等过度的依赖。

    三、共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经济对全球经济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各方应共同努力、携手并进,让人类共享数字经济带来的福祉。

    第一,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技术发展。大力推进新技术的引入应用,加快5G、光纤宽带、云计算等感知设施和算力设施建设。推广部署工业互联网,打造智能化交通环境,升级智慧城市设施。聚焦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建设产业创新中心。进一步丰富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完善监管措施,引导更多社会企业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推广。

    第二,加快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释放数字赋能潜力。各行各业应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企业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能力,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应抢抓数字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有效利用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和数据平台,推动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培育、新模式应用和新业态发展。对银行而言,要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资,缩小与西方大银行的投入差距。

    第三,加快完善配套治理体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2020年9月,中国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探讨并制定全球数字治理规则提供中国方案。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强化数据监管,保护数据隐私,防止数据泄露,推动数据有序、安全流动。完善数据平台治理,切实解决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等问题。进一步完善WTO数字贸易规则,在消费者保护、数字支付、数字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强化协调、弥合分歧。

    四、数字经济给国际金融研究带来新课题

    最后,我想谈一谈数字经济发展对国际金融研究提出了哪些新的方向。

    第一,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金融对数字经济的支持作用。从中国的情况来看,金融业在技术消费和推广方面一直走在前沿,未来要进一步发挥金融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另外,数字经济“轻实体”“重知识”的属性意味着,企业的核心资产往往难以合理定价,对金融机构风险管控提出了新课题。数字要素与传统要素的融合,不断推动经济形态转型,亟需探索健全相应的金融服务模式。

    第二,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国际金融体系的效率。数字经济正从要素投入、技术应用、行业竞争等多个层面对金融体系带来深远影响。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体系的应用,优化了金融服务模式,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金融与科技的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非金融机构涉足金融服务,在给金融业注入活力的同时,正在重塑着行业竞争格局。

    第三,数字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及有效管控措施。随着数字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资金流动更快、产品更复杂、交易更高频,对全球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带来挑战。跨境数字金融活动对各国域外管辖权、监管规范等提出新要求。支付领域数字化可能冲击国际货币秩序,威胁金融稳定。防范这些风险,既需要各国与时俱进、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也亟需更加完善、协调的国际治理安排。

    各位嘉宾、各位学者,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一直高度重视对青年学者的支持,通过吸纳青年学者担任学会理事、构建青年作者储备库、组织青年论坛、开展《国际金融研究》优秀论文评选、走进校园等系列品牌学术活动,为国内外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当前,疫情冲击、国际格局重构、数字经济浪潮等新趋势,为我们从事金融理论、政策和市场研究提供了“富矿”。中国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学会愿意与各位专家学者一起,以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为平台,以举办青年论坛等活动为契机,共同深入研究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努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载 中国金融网APP 查看

    相关新闻
    • 中行董事长刘连舸赴黑山扈和上地办公区调研疫情防控情况

      2020年02月14日15时56分
    • 中行董事长刘连舸出席进博会开幕式

      2019年11月07日10时58分
    • 刘连舸出席京津冀银发产业峰会

      2019年11月20日16时20分
    • 刘连舸出席河北省首届冰雪运动会

      2019年12月30日14时55分
    • 中行:刘连舸因工作调整辞去董事长等职务

      2023年03月20日10时42分
    • 中行董事长刘连舸出席中法经济峰会

      2019年11月08日09时47分
    微摄APP精彩图享
    友情链接
    • 艺术品银行
    • 银行网
    • 中国金融网
    • 金融号
    • 微摄
    • 国家摄影
    • 中国金融网简介
    • 合作伙伴
    • 投稿启示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品牌联盟
    • 编辑部:zjw@financeun.com
    • 媒体合作:zgjrw2010@126.com
    • 广告部:1760607283@qq.com

    京ICP备07028173号 -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75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200983

    Copyright © 2002-2022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