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指出,总体来看,我国金融风险由前几年的快速积累逐渐转向高位缓释,已经暴露的金融风险正得到有序处置,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区块链不能与虚拟货币画等号,虚拟货币不是区块链应用的全部。投资者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不给非法金融活动提供生存土壤
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但从中长期看,我国经济能够保持稳定的中高速增长。这里仅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已取得积极成效。11月25日,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指出,经过一年多的集中整治,我国已经暴露的金融风险正得到有序处置,金融风险总体收敛。同时,金融风险正在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和演进趋势。对于下一步工作计划,央行也提到,将完善现有政策法规,改进监管框架,包括制定完善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的法律法规,明确经营范围、准入标准、监管规则、法律责任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人出境旅游、出国留学热度也在不断升温。记者注意到,出国留学金融已成为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等银行加速布局的市场,多家银行打出“一站式”服务理念,欲通过差异化服务脱颖而出。
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全国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推进会,并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意见》。此次《意见》的发布,标志着金融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建设全面推进,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1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将进行第四次报价,就在前一天,11月19日,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部署下一步货币信贷工作,6家商业银行负责人出席。会议强调,要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推动金融机构真正参考LPR定价,促进实际贷款利率下行。分析人士预计11月20日LPR利率将大概率出现调动,同时预计金融机构在未来会收到更多的窗口指导,货币到信贷的传导很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提升。
今日,中国经济网举办的“2019中国金融服务与创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广泛邀请金融行业相关部门、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总结经验、建言献策,助力我国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起草了《中国银保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持续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推进简政放权,加强外资银行监管。
11月11日,央行官网公布了2019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数据显示,10月新增信贷、社融增量同比双双回落。受消费贷政策收紧影响,居民短期贷款同比下滑明显,叠加票据融资收缩等原因,信贷和社融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不过分析人士指出,短期因素扰动总量但结构在改善,居民中长贷的相对稳定和企业中长贷占比回升,说明融资结构整体相对良好。
在“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国际化等国家战略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通过走出去、跨国并购等方式,获取技术、市场和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的可持续竞争能力。而人民币汇率、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等,与企业的跨境并购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前不久,中国外汇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资本项目开放没有时间表,会持续推进跨境贸易投资的自由和便利化,稳步推动资本项目开放。我们既要看到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机遇,也要关注相应的风险和政策方面的协调配合。其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近日,人民币汇率重返“6”时代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最近一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上涨近2%。人民币汇率上行短期内受到市场外部风险减弱的预期影响,从长期看,金融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则为人民币汇率的长期稳定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撑。展望未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主旋律不会改变,伴随开放的持续推进和跨境资本流动的持续改善,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也将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