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频频发力,从助企纾困、稳产业链供应链,到促消费和投资,都体现出增量加码的特点。我国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一揽子针对性强、有力有效的举措为稳住经济大盘注入强劲动力。
当前,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受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影响,近期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放眼国际,地缘冲突等因素冲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推升大宗商品价格。国内看,疫情多点散发、物流不畅、停工停产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尤其是广大中小微企业受到了较大冲击,他们对更大力度的金融纾困政策有着强烈的期待。回应实体经济关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十分紧迫和必要。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反复,为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近段时期,金融业持续发力,相关机构积极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取得积极成效。
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出炉:1年期LPR为3.7%,与上月持平;5年期以上LPR为4.45%,比上月下降15个基点。这是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来,首次出现1年期LPR不降、5年期以上LPR下降,而且创下最大降幅纪录。业内专家认为,这种结构性降息体现了在当前稳增长的关键时期,金融加大力度为实体经济纾困,提振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增速。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就《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目的是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环境,切实保护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行业高质量稳健发展。
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出炉:1年期LPR为3.7%,与上月持平;5年期以上LPR为4.45%,比上月下降15个基点。这是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来,首次出现1年期LPR不降、5年期以上LPR下降,而且创下最大降幅纪录。业内专家认为,这种结构性降息体现了在当前稳增长的关键时期,金融加大力度为实体经济纾困,提振有效需求,稳定经济增速。
近期,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等多项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引起广泛关注。结构性货币政策具有精准、直达、定向的特征,能够有效引导信贷资金直达中小微、科技创新型企业,有助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当前,在保持货币总量基本匹配经济需求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能,更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份额提升,意味着人民币越来越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在国际贸易、投融资、外汇交易等领域的使用增加,逐渐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补充。应继续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宣布上调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对此,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表示,这符合经济规律,说明人民币持续走强,中国经济持续走强势头稳健。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较慢,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服务业面临较多困难。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促进消费回暖中,消费金融理应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增加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近日,一系列再贷款密集推出,成为货币政策工具的“热词”。专家认为,再贷款工具的扩容,体现出货币政策将强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结构性支持。这意味着,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础上,政策效果更强调定向、精准、直达。
金融是经济的镜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变动是反映实体经济发展质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日前,由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2》对215名银行从业人员开展了问卷调查,涉及风险管理、不良资产处置等岗位。50.23%的受访者认为,与2021年相比,2022年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将小幅上升,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更强。当前,需注意市场化债转股过程中的“不良贷款转股定价难”问题。